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圆梦新闻 > 正文  
time
……………………………………………………………………………………………………………………………………………………
 
 
 
 

第六章   尾声

        一抹彩霞如同阿里高原的落日余辉,动人心魄却转瞬即逝,留到人生底片上是永久的灿烂。难以忘怀的是闪光的生命在长久延续。

关于45个孩子

刘晓东一家救助失学儿童是为了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争取达到较高的文化水平,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通过希望成真万里行回访,对45个救助对象都有比最初捐资助学更实际、更深入的扶助措施。特别是上项目比较成功的家庭对孩子上学成才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对上项目不还款的家庭则等于天上掉下“馅饼”,直接或间接变成了生活学习补贴。
总之不管从哪个角度说,希望成真工程的实施都大大增强了助学后劲。张庆伯、张桂玲、郭海龙、王元壮、李杰5人上了大专,宋以强、朱春两人上了本科。上过高中和中专的有郝常元、崔会雪、杨文文、李海元、董爱霞、赵帅、张宝伟、王军、乔占龙、邵多多、孙瑞祥、张连香、刘凤平、刘伟、朱志鹏、海买尔·买卖提16人。上过初中的有王刚、王元波、邱世高、邱世民、王占娟、刘伟伟、徐京花、郑灿军、赵加香、黄而敏、叶宝婷、卢光、韦庆文、方志明、李占鹏15人。只有吴建雄、李长来、张秀花、袁贤华、林润泽、刘兴华、于庆河7人未上初中下学打工。
到本书出版之前,郝常元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在铁路系统就业。崔会雪、李海元高中毕业分别在当地化肥厂和电厂干合同工。郭海龙大专毕业在呼和浩特市某公司打工。
李占鹏、刘伟初中毕业参军,现已复员。张连香上幼儿师范中专正在实习。邵多多高中毕业在济南学成厨师在饭店打工。赵帅学会驾驶技术后,通过在企业开车积累资金买了货车,自主经营跑运输。孙瑞祥借用刘晓东提供的电脑正在开办网上商店。
林润泽、徐京花、王占娟、董爱霞、张秀花、邱世高、邱世民、王元波、韦庆文、王刚、黄而敏、叶宝婷、卢光、李长来、乔占龙、刘伟伟、刘兴华、袁贤华、于庆河、方志明分别在各地各类企业打工。
刘凤平、朱志鹏仍在高中就读。
值得称道的是杨文文和郑灿军两位同学,尽管体质不强、文化不高,但都能够根据自身实际刻苦钻研业务技术。现已分别在上海和济南站稳脚跟并有了自己的事业,安置了部分亲属就业。
张宝伟2003年高考落榜后,一直在万里行组委会和志愿服务联络站见习工作。已能胜任“圆梦网”网站建设、维护和日常管理。王军、赵加香、海买尔·买卖提因信息沟通困难情况不明。
这些年来,他们从小学生变成了小伙子和大姑娘。年龄较大的崔会雪、杨文文等已结婚成家,邵多多、张宝伟等都有了恋爱对象。作为一代人中比较不幸的群体现在也算有了各自生活道路的开端。这里边既有社会的关爱,也有个人和家庭的努力,同时包含着刘晓东和许多希望成真万里行志愿者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当然,也发生过一些令人遗憾的事情。
家在甘肃陇西的吴建雄到山东后,先在济南不远的禹城上小学,由于基础太差留了一级。尽管刘晓东和学校作了很大努力,但他作业本上几乎还是见不到几个“对勾”。逐渐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小学毕业,就死活不再上初中。只好让他留在济南打工。
由于刘晓东常年在外扶贫,儿子上大学不在家,他根据吴家的要求,委托志愿者李战国西藏行返回途中又把建雄的妹妹吴建云也接到了济南。安置在家里就近上学,给有心脏病的妻子曹爱君做伴儿。
吴建云在条件优越的济南历下实验小学重读小学五年级,刘晓东家又为她提供了衣食无忧的生活条件。按理说,即使不思报答,也应该抓住机会好好学习。没想到让曹爱君操碎了心。
不听话使小性子也就算了,讨厌的是家里的钱经常莫名其妙地减少或失踪。当有意留下的钱也“丢失”之后,确认是这个新来的小女孩所为。
曹爱君意识到问题严重,几次找她谈心进行批评教育。但固执的建云误认为阿姨是找借口赶她走,便更加抵触。好歹糊弄着读完小学,送回老家读初中去了。
如果说吴建雄兄妹是因为年龄还太小、不懂事的话,那么张桂玲的行为就更加让人伤心。
这孩子家在沂蒙山区。出生后被父母抛弃,养父母含辛茹苦将她养大。她11岁时才进学堂,在刘晓东资助下读完小学。上初中后,山农大专门有一个志愿者小组靠上帮助她完成了学业。
2001年张桂玲考上了职高,享受县政府对于收入在低保线以下的贫困生免收学杂费等优惠政策。学习非常用功,拿到了奖学金。三年后不负众望考取了济南职工科技大学,成为45个救助对象中第一位考上大专的贫困生。
她是在刘晓东的鼓励下带着东拼西凑的1000元钱走进济南的。报到时刘晓东还在万里行的路上,全靠手机遥控指挥。开始在学校等了两天都不被接收,只好让一位有经验的志愿者带她去省教育厅反映情况。最后在高教处领导出面协调下,学校才收留。不仅免除了学杂费,还安排了勤工助学岗位,让她利用学习之余,在食堂里帮厨。可以免费就餐,每月有70元的收入。
梦寐以求的大学之门终于敞开了。成才的理想也在向这个不幸的苦孩子招手。谁也没料到半年之后,一向被刘晓东视为骄傲的张桂玲离校出走了。据说是去找浙江的一个男网友,至今下落不明。留给学校、家庭和刘晓东他们的全是一大串无法解释的问号,说不清楚是什么导致结果与出发点这样严重背离。
刘晓东助学扶贫并未期待有什么回报,他只是觉得可惜。一株精心培育的幼苗就这样夭折,受助者似乎一点都不珍惜。这不由使他联想到同样寄予厚望的王占娟和乔占龙等,也都是在初中和高中即将毕业的前夕放弃了学业。看来这并不是偶然的现象。
实践使刘晓东认识到:农村孩子与城市被父母和老人宠着护着,有望成龙、成凤的孩子心态和追求是不一样的。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如何生存,往往不会追求那些离他们太远的东西。也许在社会群体的分类和分布上他们就属于黄土地和大山的。就是到了城市生活,他们的根和灵魂还是属于黄土地和大山的,还有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理念。任何人也很难按照自认为理想的意愿谋划和左右他们的将来。
尽管如此,这毕竟不是事物的主流。45个孩子身上能使刘晓东感到宽慰的东西还有很多。每到重大节日或者不一定什么时候,从一封封来信的字里行间和一个个电话熟悉的声音中,他可以感受到无比的满足和快乐。他几乎可以从第一声问候就分辨出这来自哪一个孩子,也可以感受到他们都在成长,变得越来越像他期待的那样。为了让孩子们好联系他,从1993年至今,手机号17年没换过。
就是在大学不辞而别的张桂玲和一些因为家长不还借款不好面对自己的孩子,他也相信自己在他们心中仍有应有的位置。相信他们只要不自暴自弃,就会比父辈更好一些。

2009年6月2日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