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圆梦新闻 > 正文  
time
……………………………………………………………………………………………………………………………………………………
 
 
 
 

轮流上学

本来准备走完全程的老同学刘炬在结束方志明家走访之后提出退出。跟着去体验生活的小钟也打了退堂鼓。刘晓东知道,这种没着没落的日子谁都会有不适应的地方。他不想勉强别人陪着自己受这份“罪”,就根据来去自由的原则让他们走了。
新赶来的是山东省医科院的老邢夫妇。但他们只有五一长假7天时间,以后的人选并不落实。只能先把粤西南和海南岛走下来再说。
粤西南的走访考察还有一层特殊意义。就是作为中国经济领跑省的广东,省政府2004年初下拨6亿元专项基金,解决各类贫困学生的上学问题。尤其是加大中小学贫困生的扶持力度,明确提出全省农村贫困生书本费、学杂费全免。这一举措的出台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也让人看到了中国实现真正九年义务教育希望的曙光。
刘晓东在广东省希望办看到这一文件,又惊又喜,喜中有忧。喜的是这个经济大省助学又拿出了大手笔,在全国带了个好头。浙江、江苏这些沿海省市很快就会跟上,忧的是广东这些钱不知怎么用法,到底有没有在基层发挥应有的作用?是否会像某些扶贫救济款一样层层蒸发,消失于无形?文件已经贯彻半年的广东农村是否还有失学问题呢?
一行三人先后考察了三水、新兴、阳春和化洲、雷州等地的一些乡村学校。调查显示:前三个地方情况还好,收费实行每学期200元至220元不同标准的一费制。但只有阳春市的贫困生补助来自省政府专项基金,其他则是由原有的不同渠道和学校自筹资金解决。
调查中还发现,离开珠江口越远办学的条件越差,困难也越多。从化州市开始失学问题逐步突出。良光镇田界垌小学在校生140人,失学2人,面临失学1人。雷州市南兴镇黄麻小学学区适龄儿童230人,在校生仅为170多人,失学率高达20%以上。
这些现象说明,虽然广东省这次声势很大,拿钱很多,但在珠三角以外地区仍有孩子失学或面临失学。5月2日在黄麻村还发现了一户农家6个孩子因贫困轮流上学的典型案例。
那次考察完村小之后,村长黄维光提起村民蔡木东家有6个孩子,大部分辍学。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认点字,只好像轮岗一样轮流到学校读点书。刘晓东马上带着老邢夫妇找到蔡家。
那是一栋年久失修的红砖房。家里由大姐蔡小燕带着蔡翠飞、蔡小飞、蔡瑞怀、蔡瑞伦、蔡瑞民5个大小不等的弟妹闹做一团。直到刘晓东这几个带着文件夹和摄像机的陌生人进屋才安静下来。
孩子们七嘴八舌回答着刘晓东他们提的问题,主动地作着各种解释。归纳起来不外是他们家孩子生多了,钱罚光了,东西卖光了,家里除了父母留下的几袋粮食什么都没有了,但是他们也想和其他孩子一样去学校上学。
刘晓东为还未上学的几个适龄孩子填写了登记表,并为6个孩子照了张像。他们在大姐指挥下摆好架势,又你推我让一阵才照完。再三叮嘱一定把这张平生第一次集体合影寄来。
从蔡家出来,刘晓东心情很沉重。一边是省政府拨下的巨额助学专项资金,一边是依然存在的失学现象。那么多钱呢?都流向了何方?一个省能有多少孩子?6亿多元所有的农村中小学生平摊也够了吧?可偏偏还在被爱心遗忘的角落里存在着这么多失学儿童!
早在1986年就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总则中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字字句句说得何等明白,听来多么亲切。真正能落实的有多少呢?
像上面轮流上学的例子不仅典型,而且并非个例。李俊义、王文化、曹国厂曾于《半月谈》撰文谈到,“让子女通过上学改变身份和命运,是千千万万个农民家庭最大的心愿。但昂贵的教育支出,迫使他们不得不做出人生最为艰难的选择,保一个孩子上学,强迫另一个辍学。”
政府部门再三下令要制止学校乱收费,可明文规定一个小学生每学期就得交200多元。零打碎敲的这费那费还是照有。在一些偏远地区,孩子们还是因为付不起费而被拒之门外。即使入了学的孩子,面对屡禁不止的各类收费,仍有失学的危险。
曾几何时,举国上下刮起的“忽悠”风就没停过。一级忽悠一级,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致使贫困的依然贫困,失学的仍在失学。能否消除失学绝不仅是钱的问题。还有科学管理等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投资机制,救助方式不改革,再多的钱也填不满这个无底洞。
万里行最大收获就是可以肯定地说:不管法律如何规定,文件如何执行,也不管钱花了多少。失学现象存在仍是铁的事实。
走过雷州半岛,就要离开广东了。刘晓东想不出,政府投资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之外还有多大的死角?又有谁能真正消除这些死角?帮那些仍在失学的孩子,圆他们的上学梦。

2009年6月2日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