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危机
万里行脱贫致富排行榜显示:救助对象通过经营各自的项目一家家走上致富路。令人为他们高兴。然而有些孩子家长的表现却不尽人意。
当初上的项目大都提供了无息借款,脱贫协议规定无偿使用两年后归还。因为在银行贷款必须有抵押,他们那样的家境很难贷得出来。刘晓东提供无抵押,无担保的无息借款,为的是雪中送炭,强化“造血”功能,帮助他们自强自立。
也许正是这样的宽松条件才造成了后来的局面。截至2003年底,万里行先后共向上项目的25户救助对象提供无息借款3.6万元。2000年齐鲁行和2001年东北行上的项目陆续到期,相当一部分受助户暴露出拖欠不还的信誉危机。
黑龙江省的受助户王军家接受1500元无息借款和养殖技术资料后如石沉大海,无论怎样询问都不回应。山东泗水徐京花家办小卖部项目发展顺利,家里连气派的大门楼都盖起来了。但超期的1000元借款却推托不还。
刘晓东和志愿者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在地处徂徕山革命老区的这户农家,决心通过“解剖麻雀”找到原因和解决办法。
徐家原是典型的困难户,全家冬天只有一件棉被御寒。刘晓东选定办小卖部的脱贫方案。投入1000元无息借款作启动资金,第一个月的收入就达到了300多元。
本来借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可以扩大规模或增加新项目,彻底摘掉贫困户的帽子。但徐母为了给儿子找媳妇打基础,坚持先装“门面”不还钱,死要面子活受罪。决策搞起了形象工程。盖了一个看上去很显贵的大门楼。
这样浓重的小农意识说明了中国农民在物质脱贫的同时精神状态远远落后于时代!
刘晓东多次用不同方式同徐家沟通,告诫他们要保证信誉,但固执的徐母总以种种理由将还款的事一拖再拖。忍无可忍的志愿者无奈之下用信封寄去了一张白纸,表示已经无话可说。
面对这种只有用心揣摩,无法用肉眼读懂的书信,徐家人一时摸不着头脑。还专门打电话询问是怎么回事?刘晓东只好哭笑不得地解释说:“可能是想不出什么合适话可说吧。”
相信每个读到这个故事的人都不难理解,难怪很多农民感受不到这个时代的气息,他们缺得不仅仅是钱。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几天后徐母又打来电话,说已准备好还款。但因为从来没汇过款,希望刘晓东去做客并取回来。徐母电话里还透露:她把空白信的事告诉了对门的小学校长。当初为京花办理希望工程救助手续的老校长将她正经数落一顿,终于知道自己错了。
刘晓东对他们的转变当即回信给予肯定,并耐心说明自己不能前去的原因。同时填好一张从对方邮局往组委会寄钱的汇款单寄去,徐家用它把钱寄过来并学会了寄钱。
事后刘晓东对大家说:“去了是上门讨要,寄来是主动归还,性质不一样。这样我们麻烦一点,但成全了徐家,以后再用钱也才向我张得开口。”
一个还款钉子户费了这么多周折才终于排除。最后东南行还有10个孩子家要去,无息借款的办法还行不行呢?很多人把目光集中到刘晓东身上。
刘晓东何尝不知道这些孩子家人的生存状况和精神状态,但他更记得自己向社会做出的承诺,更知道南方的10个孩子还在殷切盼望着自己到来。
他耐心地给大家讲述了受助对象杨文文的父亲在项目到期后,冒着严寒赶到济南道谢还款的事例。提出万里行活动的另一目标是在提供物质帮助,增强“造血”功能的同时,帮助他们转变观念,实现精神脱贫。提供无息借款本身对他们就是一次触及灵魂的考验。
最终统一认识,只要其他救助对象条件具备,提供无息借款上项目的根本措施不动摇。同时建立还款奖励机制。对信誉好的受助户优先追加无息借款,并在45个孩子中试行了助学借款办法。一面鼓励正在上中学的21个孩子继续争取深造,一面帮助按期还款的受助户把项目做大做强或积极调整上新项目。
山东曹县救助对象王元壮家如数归还1000元项目借款后,很快收到1200元助学借款。按期还款的杨文文家,第二期无息借款达到1万元,养牛规模突破了10头大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