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圆梦新闻 > 正文  
time
……………………………………………………………………………………………………………………………………………………
 
 
 
 

不看不知道

到每个救助的孩子家看看是刘晓东一家美好的愿望。他和妻子不止一次商量过,等退休以后拿出点钱天南海北地挨家走走。甚至还设想过,如何受到欢迎,如何和这些新增加的侄儿侄女们欢聚一堂,听听甜蜜的悄悄话……但事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很长时间没回过神儿来。
那年夏天,刘晓东参加山东省一项关于乡镇企业发展的调研,来到沂蒙山区的蒙阴县。工作间隙,他请县政府办公室领导带路,特意来到城关镇赵峪村的救助对象张桂玲家。
小小的院子只有半截石堆的院墙,院门是用玉米秸秆扎成。黑乎乎的屋子里除了一个破桌子之外没有其它家具。年迈的张母躺在一堆砖头垒起来的床上呻吟。灶台上饭锅里是一种不知掺了些什么菜叶的杂货饭……根本让人无法想象这也是人住的地方和人吃的东西。
桂玲的父亲张宗京60多岁,解放战争参加过支前,至今存有民政部门颁发的优抚证书。老伴王金美患气管炎多年,一生未育。他们50多岁时收养了一个弃婴也就是现在的女儿张桂玲。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主要靠捡破烂卖钱养家糊口。
他们知道,是一个叫刘晓东的好人出钱帮助桂玲上学并用上了新课本。现在好人来了,真是又惊又喜。但家里连个让人喝水的干净容器都没有,急得老头转来转去。好一阵才从墙脚抓来一把带壳的鲜花生,诚惶诚恐地捧到刘晓东面前说:今年就这点果子,你不嫌弃就尝尝。
为了缓解紧张气氛,刘晓东扒开一个花生放在嘴里嚼着,一边问起张母的病情和桂玲的学业。两位老人用含混不清的家乡话你一言我一语地乱说一气。
谈到张母的哮喘,老头一脸担忧,头发斑白的老太太却笑得阳光灿烂,枯枝乱颤。好像吃了什么灵丹妙药,老病完全好了一样。
这强烈的反差使刘晓东大惑不解。直到若干年后才弄明白,原来病了这么多年,几乎没人这样关心问候过她。
在张家访问过程中,那个县政府办领导隔一会就要到院子里透一透气,显然闻不惯屋里的霉味。当看到刘晓东掏钱要留时,还蹭到跟前小声嘟哝:“好吃懒做……好吃懒做……”
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了刘晓东耳朵里。就当时的情况看,只能是一种提示。告诫他这个省里的干部,这家的贫困与好吃懒做有关。后面的潜台词才不难理解。
可是,一个卧病在床,一个风烛残年的老夫妇,如果不“好吃懒做”又能怎么样?因为不熟,又碍于面子,刘晓东没有表露自己的情感。然而心里却隐隐作痛。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候还会有这样的家庭。
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近乎麻木的意识,那么艰难地生活在领导者们冷漠的歧视下。他们的日子是怎么过来的?刘晓东发挥自己全部的想象力也想不出来。城市的乞丐收容站甚至是监狱劳改队,生活条件也比这要强。然而,这一切都是事实!
那位政府领导习以为常的态度说明,在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沂蒙山区,这样的情况绝非偶然。可“好吃懒做”一说又有何道理呢?领导们自己又吃的什么?做的什么呢?靠他们能帮助这些弱势群体脱离苦难吗?
深深的同情在刘晓东心中开始转化为“路见不平该出手”的一阵阵冲动。但到底怎样才能帮助这样的家庭赶快脱贫呢?望着远处巍巍蒙山和车窗外不断闪过的苍茫大地,他想了很多。
同年秋天,刘晓东有机会经过河南商丘,想到虞城县的王刚家看看。就转了两次汽车,又改乘机动三轮来到乔集乡小朱寨。
这里地处豫东平原,不远就是黄河故道。走过一段泥泞的乡村土路,找到王刚就读的小学,姓朱的校长带他找到孩子的家。
这是一座破败的院落。土墙已成断壁,三间土坯房有些灰暗。原来村里虽然通电,王刚家却没钱接电灯。
随着朱校长的呼唤,灶前站起一个满头白发,弯腰驼背的老太太。她颤颤巍巍地仰起脸,望着眼前这个仿佛从天外飞来的人,在自己全部记忆里搜寻着与此有关的印记。
“能是谁呢?谁能这个时候找到这个破家来呢?”老人的眼前突然一亮,记起了家里近年增加的一张照片。上面是帮助孙子王刚上学的一对夫妇,那中年汉子正像眼前这人这样笑着……
“他刘夫(叔),是他刘夫吗?”老人抓住了眼前的汉子,泪如泉涌:“你怎么来了?你到底来了。”
刘晓东在这里感知了一个同样令人辛酸的故事。
王刚的奶奶18出嫁,20守寡。只养了王刚的父亲王志武一个儿子。因父亲早亡,疏于教养,王志武从小弃文习武。直到成家后仍争斗不断,终因伤人获罪。出狱后离家出走,一去不返。只剩老人带着三个未成年的孙子过活。
地早就给了别人,每年给一点口粮。人都不够吃,哪里有钱给孩子读书?若不是乡亲们接济,学校照顾,三个孩子早辍学了。
黄河故道上的这次走访,刘晓东落实了王刚兄弟的上学问题,还给他们留了点钱。但他不理解也不能原谅的是孩子的父亲,此人要不已经死了,要不就是太没良心。
不幸的家庭真是各有各的不幸。望着王刚家龟裂的门板和透风撒气的窗户,他无法想象这一老三小在萧杀的秋风扫过之后怎样度过严冬的长夜,能否等得到万物复苏的春天?
两次走访使刘晓东明白了原来的想法是多么天真。既不是串亲访友,又不是旅游观光。单纯的看看对这样的家庭有多少意义呢?
他想到过向当地有关部门反映,又想到这些部门就在当地,难道不是了解得更多吗?反映能有何用?为此他一度很苦恼,搞不懂自己一个小干部在这这些沉重话题面前到底应该是个什么角色?

2009年6月2日  编